一本书小说阅读网
当前位置:首页>历史>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txt

第3章 (2)

小说: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作者:李颜垒时间:2023-02-28 18:30:02

  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

  人,总希望能干出些事业,尤其是男人。

  当初,成日混于市井的无赖刘邦曾被父亲破口大骂,在父亲眼中这个只知混吃等死的混混的确太不成器,跟他那个苦心经营家业的哥哥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谁知,风水转过,当上皇帝后的刘邦在未央宫里得意洋洋地对老爸说:“当初您老人家经常骂我是无赖,不如哥哥那么会经营家业,现在我创立的家业与哥哥相比谁的多呢?”刘邦的这句话颇有些小人得志的感觉,但他置办的家业的确是天字一号店。

  乱世出英雄,变数越多,胜算越大。刘邦、朱元璋等开国皇帝的发迹史无疑说明了这一道理。权力的金字塔自上而下戒备森严,但其规律同地壳运动如出一辙,每隔一个周期地底的总会翻上地表。

 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,年轻时曾赴试,落第后满腔愤慨,离别长安之际,写下一首著名的“反诗”,即《不第后赋菊》,诗云: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五百年后,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,也信手涂鸦,作了一首《菊花诗》:“百花发时我不发,我若发时都吓杀。要与西风战一场,遍身穿就黄金甲。”

  一个起义反臣,一位开国皇帝,二者诗作的意境和词句如出一辙,后人多讥讽皇帝剽窃。胡适先生就曾调侃说:“朱元璋跟黄巢乃同道中人,臭味相投。一个做了皇帝,一个成了贼寇罢了。”

  据传,朱元璋登基当天曾兴奋地对辅佐他打下江山的刘基说过一句话:“本是一路打劫,谁知弄假成真。”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刘基,对于这位开国帝王多疑的禀性了如指掌,立即跪下回道:“陛下天生龙种,此番登基,实乃君权神授。”这句话一下让朱元璋回过味儿来,放眼望去,只见一个太监立于门口。朱元璋问太监听到了什么,太监倒也精明透顶,咿咿呀呀一顿比画,朱元璋见是个聋哑人,索性放了他一条生路。不是这位心狠手辣的皇帝对残疾人心存怜悯,而是这段君臣间的体己话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
  的确如此,不过细细品味,却能品出一些深意。朱元璋出身草莽,来自于社会的底层,当从最下层爬上最高峰,其心境可能颇为复杂,由此也可推断,他对黄巢的“抄袭”或许是发自内心的英雄惜英雄。清人笔记《通幽趣录》中提及,朱元璋在吞并陈友谅、方国珍诸路枭雄时,曾与谋臣李善长、胡惟庸等人闲谈:“黄巢一介落第武子,后能创金甲百万之众攻陷唐都,称大齐皇帝,乃是一雄杰也。”由此可见,除了成王败寇的结果迥异外,朱元璋是将黄巢视为知己的。

  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。也正因如此,朱元璋放弃了将南宋的学者朱熹附会为祖先的想法,以一座《御制皇陵碑》叙述了创业前的艰苦岁月:出身布衣,困于生计,手足分离,遁入空门,“百无所长,依亲自辱,仰天茫茫”。历史是胜利者的记事簿,当朱元璋成为九五之尊,这段痛说革命家史的言辞也成了辉煌的证明。

  后世之中能抛开“成王败寇”的成见,看透“窃国为王”的本质的没有几人,司马迁便是其中之一。按照《史记》的体例,从《五帝本纪》到《孝武本纪》,这十二本纪记载的对象多为帝王,对于功亏一篑的项羽,司马迁依旧给予了公正的评价。一个于乱世中成就帝王霸业,一个于乌江畔自刎,愧对江东;一个是大风起兮云飞扬,一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。

  想当初,秦始皇南巡,仪仗万千威风凛凛,刘邦叹:“大丈夫生当如此!”项羽道:“彼可取而代之”。只不过,西楚霸王猜中了开头,却没能猜中这结局。

  乱世帝王业其实也是一场赌注,对于一穷二白的人来说,赢了便有荣华富贵,输了不过头点地,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!人生难得几回搏,孤注一掷,有时也是绝处逢生。在这场以身家性命为筹码的豪赌中,刘邦、朱元璋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,项羽、陈友谅则输得一败涂地。历史朝代交替,似乎都伴随着一个反叛者和一个新的帝王。

  王朝更替的大舞台,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。贼寇可以一步登天,君王也会一落千丈,无论哪方,输了便只有一个结局。

  当刘邦率军逼近咸阳之时,指鹿为马的赵高派女婿咸阳令阎乐去杀死二世胡亥。面对着昔日臣子的剑锋,堂堂一国之君,平时心狠手辣的胡亥,跪倒在地,苦苦哀求:“能否见丞相(赵高)一面?”阎乐说:“不能。”又求:“愿得一郡为王?”“不能。”又求:“愿为万户侯?”“不能。”最后,胡亥恳求:“愿与妻子共为黔首(平民)?”答案依旧是否定的。胡亥无奈,绝望自杀,死时年仅23岁。

  《无间道》中说:“出来混,迟早都是要还的。”料想皇帝也不过如此。

  成王败寇就成了历史的宿命。其实也是现实的写照。失败了,就是叛变,在历史上被打上一个永远不光彩的印迹;成功了,便是皇帝,历史也成了他的家事,他的出身单薄也不影响统治天下。

手机上阅读

点击或扫描下载